大佬董承非真的说错了?

热点资讯2023-01-15 12:11:21智慧百科

大佬董承非真的说错了?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最近,鲜少露面的董承非做了一场公开分享,表达了自己对于能源、消费、再平衡三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其中董承非表示更看好新能源,而传统能源需求不断收缩,价格很难长时间的维持高位。

听到这里,本着交流出真知的原则,雪球上长期投资并追踪能源板块的丹书铁券就董承非对老能源的看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煤炭,石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无法替代,并从新能源的替代容量、煤炭的动态量价关系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当然董承非并未对丹书的观点进行回应,不过私募管理人对行业观点有分歧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不然怎么有人能赚到钱,有人就赚不到呢?其实观点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判断错了也是常有的事儿,站在当下的角度,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重要的是观点背后的逻辑支撑。

这几天私募管理人的年度观点都扎堆了,关于明年的市场大家整体上维持中性偏乐观的看法,反正总归不会比22年差。具体到对行业的看法,有些一致性预期,当然也有像传统能源这样存在争议的板块。那么对于这些私募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中挖掘出什么有效信息呢?

首先,私募管理人们会有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2023年,大家普遍认为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修复、政策扶持下的地产链和安全链机会比较大。很多投资者看到管理人一致性看好,会觉得很慌,害怕大家一窝蜂的买入,股价很快就涨到头了,别人贪婪我应该恐惧。但共识不是坏事,有共识才有买入,才能让股价涨起来。但这里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共识是基于短期逻辑还是长期逻辑,比如地产链、内需修复可能相对偏短期,而安全链、高端制造相对偏长期;另一个是行业空间或者说行业产值有多大,这决定了这个机会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能滚动三到五年。

关于共识,望正的王鹏辉有句话说得好:“大型产业的共识形成较慢,而且即使共识形成了,也还有很大的空间、纵深和时间,等你来买入。而对于小产业来讲,有时从非共识到共识就是一瞬间的事,股价也结束了,过程非常快。” 而管理人能做的是通过相对的时间差和认知差发现机会赚到钱。

时间差也就是有没有在共识形成之前就提早切入产业埋伏,这对管理人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可能面临一段时间净值表现不好的压力。另外切晚了也不太要紧,吃不到大肉,能吃到肉就行。最怕的就是完全踩错节奏,被来回打脸,遇到短期共识的,追进去被埋。另外就是共识一般相对宽泛,对于行业细分领域机会的把握,是管理人认知差和研究能力的体现。

所以综上来看,对于共识性的观点,我们要看管理人行业轮动的择时能力以及对细分领域的研究能力。像去年君厚就比较好的把握住了疫后修复带来的医药、消费、旅游以及港股的机会。

再来看看分歧性的观点应该相信哪个?其实不必要纠结,大部分管理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对行业的观察判断可能也有失误,比如即便是擅长抓牛股、过往业绩非常亮眼的复胜,也坦言2022年因为在股价下跌过程中,过于相信持仓中的油气、煤炭、油服等估值和分红率带来的安全边际,未能及时进行止损,同时也未能及时觉察到欧洲等海外衰退超预期而带来的下游需求的萎缩,导致业绩下滑。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到底是基于行业板块去选择管理人,还是基于对管理人底层投资逻辑、理念、能力和人品的信任。如果是基于前者,那么就要看自己对于行业是短期看好还是长期有信仰,毕竟除了部分行业聚焦型管理人,大部分管理人的持仓是会轮动变化的,可能今天你因为他布局了消费而买入,明天管理人就清仓消费进军医药了。

当然如果你是基于后者,那你无需对他的短期观点太过关注,重要的是你相信他背后的逻辑,并且他过往长区间的操作和业绩也验证了他的逻辑,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因为相信私募管理人投资能力强过自己而选择买私募。

接触的信息越多,越需要提高自己的信噪比。某种意义上,对于2023年的市场,我们知道大家都觉得不会差这个信息就够了。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怎么选私募产品,且对私募感兴趣,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

本文标签: 董承非  私募  私募基金  王鹏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