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17日在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较2021年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两端持续发力,分别增长9.4%和9.1%,整体投资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
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9个,总投资1.48万亿元,其中审批79个、核准30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行业。
投资结构优化调整
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较1-11月提高0.5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高9个百分点,实现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再创年内新高,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效能在基础设施领域逐步释放,推动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持续企稳回升。短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对扩大国内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长期来看,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为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22年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9.1%,快于全部投资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引领作用较强、带动制造业投资效果显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7.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2%。
罗国三表示,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体现出投资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调整,能够促进制造业产业不断深化升级,对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各有关方面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着力补齐社会民生领域发展短板。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投资增长27.3%,教育投资增长5.4%。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带动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民生福祉,推动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
重大项目方面,2022年推动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新开工项目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完成审核备手续的拟建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增长24.7%,较上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下半年拟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也较上半年增长31.3%。从这些指标看,今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还存在较大潜力。
加力支持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有关方面大力推动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2世界5G大会在哈尔滨开幕。新华社图
从2022年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手段,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金贤东介绍,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启动实施,批复支持11个重点项目,涉及百余个中小城市网络升级和云计算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占全球比重超过60%。批复立项先进光源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已开工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设施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
同时,在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署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金贤东介绍,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从地方层面,发改委将支持各地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支持领域和适用范围,支持地方在公共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搭建平台,为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
从企业层面,发改委将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措施,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针对融合基础设施中的新兴投资领域,探索通过发布投资指引等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引导产融对接,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