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跌的港股捞金业绩领涨,两位基金经理做对了什么?

热点资讯2023-01-15 20:59:19智慧百科

在暴跌的港股捞金业绩领涨,两位基金经理做对了什么?

开年以来,港股成全球最靓的仔,涨幅领跑全球。

在经历过去年暴跌之后,港股开年以来的表现,像蹦紧了的弹簧发起了最猛烈的反弹。


恒生指数在2022年10月底腰斩触底,至今两个半月暴力反弹46%。在这场历史性的大波动中,“劫后余生”的涉港基金们表现如何呢?

统计三年期的基金发现,这批涉港基金的最大回撤从-13%到-74%不等。基本上,港股买得越多,回撤越大,买的越少,回撤相对更少。

覆巢之下无完卵。

不过也有例外,有两位基金经理拿着超过30%的港股仓位,将净值回撤控制到了-20%以内,三年内保持低波动的同时,业绩表现优秀。


这两位大神,一位是中庚基金丘栋荣(代表作“中庚价值领航混合”近三年收益75.01%),另一位是景顺长城鲍无可(代表作“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近三年收益38.34%)。


与众不同的选择

丘栋荣和鲍无可,是怎么做到在泥沙俱下的港股中捞金?

既然业绩要摆脱大部分人,那持仓也要与众不同。

统计涉港基金的重仓股发现,在2020年一季度,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

腾讯、美团、药明生物、舜宇光学、融创中国。


三年下来,腾讯、美团、药明生物这三只股票坚定常持下来是可以赚钱的。不过中间都经历了70%以上的最大回撤,这也是大部分涉港基金重灾区。

再看丘栋荣和鲍无可的港股仓位。

鲍无可长期持有港股仓位,不过在上述机构重仓股中,只是长期持有腾讯,还有短暂持有过美团,而且腾讯的仓位也从2020年开始不断减仓,当腾讯从21年顶部开始大跌的时候,鲍无可的腾讯仓位已经买了一大半。


现在回头看,鲍无可在2020年减仓腾讯似乎合理,毕竟当时涨得确实太快,应该落袋为安。

在人声鼎沸时离场,是高手的投资智慧。

2021年初,港股热情最高涨的时候,券商喊出了“跨过香江,抢夺定价权”的口号。那时机构资金蜂拥南下,唱多声音此起彼伏,港股市场一片沸腾。而后一年港股开启腰斩之路。


同样逆机构而行还有丘栋荣。

自从港股在2021年初见顶之后,公募基金的港股仓位也跟着一起杀跌降低,在22年三季度更是跌到近几年的最低位。

丘栋荣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人弃我取。在2021年末才将港股纳入重仓股,而且除了美团和快手这两只属于机构重仓股之外,其他都属于机构边缘股。


赢得时代的投资框架

虽然两位大神创出不错的佳绩,这到底是运气还是实力,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阿尔法,还是行业的贝塔?

理论上讲,去年美联储强势加息,成长风格基金重仓股对利率敏感,估值大幅下滑,基金业绩回撤严重。

对比之下,价值风格基金偏好低估值标的,安全边际高,回撤程度小。

丘栋荣和鲍无可的投资框架有一定相似性,都对资产长期现金流和估值有苛刻要求。

区别在于,鲍无可更重视资产高壁垒带来的长期稳定现金流,因此持仓大多数是高股息资产。丘栋荣则更倾向于“性价比”,面对同样有良好现金流的资产,谁的估值更有吸引力,所以外界给丘栋荣的标签会变,一会儿大盘价值,一会儿小盘价值,这背后其实都是从性价比出发的对比结果,本质并没变。

无论是注重壁垒,还是性价比,本质上都是对估值比较低的容忍,股市泥沙俱下的时候,价值风格确实相对更抗跌。


受投研框架驱使,丘栋荣和鲍无可的港股持仓也主要以能源、地产、电讯等价值型行业为主,这些行业也是在这波熊市当中的避风港



实力和与运气的分界线往往很模糊。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满足自己投资框架的资产,都是自己的核心资产,但市场认定的核心资产,会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产品净值大涨,背后更多是自己投研框架与市场先生的美妙双击,是对于经济变化和市场趋势和的深刻洞察。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2023年1月13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